Category: Publications

再思宣教領導力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再思宣教領導力 譚文鈞牧師博士 世界華福加拿大聯區總幹事 毫無疑問,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 是基督教宣教史上最令人熟悉的名字之一。 雖然他不是中國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但他是最大膽、最具創新精神的傳教士之一。 在清朝末年,儘管經歷了許多個人悲劇和在中國傳道的種種困難,他還是在艱辛努力中建立了中國內地會,以願意摒棄西方傳統,融入中國的文化生活,成功地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到中國人民。盼從戴德生非凡成果背後所經歷的挫折和失敗,簡略思考如何能在逆境中培育宣教領導力。 領導力發展是包括從人生不同的階段和歷練中學習,在宣教事奉上更為重要。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精意,但在創新的宣教領導上可以說是必然會面對的現實。失敗是一位偉大的老師,最優秀的屬靈領導者會經歷事奉人生的挫折,並從中吸取教訓,走出悲傷並整合從個人失敗和悲劇中所學到的。透過多樣性和逆境的結合,與個人和服侍神經驗的交叉,實質上推動了領導力的學習和成長。然而,事奉人生不同的段落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成為有效領導者所需的知識? 瑪莉亞在鎮江的墓碑,墓碑上刻著她與四個早夭兒女的名字 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英國,戴德生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結婚。 1872年全家回中國。1876年,清政府被迫簽訂《煙台條約》。這成為戴德生和內地會的一些好消息,傳教工作現在在中國是合法的。戴德生和他的傳教士團隊把握時機而深入中國的心臟地帶,沿途建立了很多傳教站。由於妻子在英國的推動,英國傳教士很快就成群結隊地來到中國。之後,中國內地會的宣教事工不斷擴大,建立很多福音基址及新教堂。後來,美國傳教士也紛紛的加入了戴德生在中國宣教事奉的行列。 要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從人生的逆境中脫穎而出,成為更聰明、更有效的領導者,而另一些人則不然,我們需要了解人們在面對新處境時的學習思維。 首先要明白的是,失敗給了我們第二次學習的機會。任何形式的失敗總會告訴我們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亦給予了應有的注意力,但如果一個人繼續保持平淡和缺乏反應,這表明可能不知道所應該需要知道的事情。不幸的是,許多人沒有利用這第二次學習的機會,作出審時度勢且具適切性的反思回應,能翻轉局勢的策略性行動自然欠奉。 其次,當一個人面對挫敗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震驚,承認自己搞砸了,感覺別人不喜歡你,或者沒有達到自己或別人的期望。 隨之而來的反應便是憤怒,對事情沒有按計劃進行而生氣發怒。之後便會拒絕,將事件歸咎於某人或某事,並排斥信息及不接納自己在導致事件發生的角色。最後的反應只能接受,坦承自己的脆弱,無奈承認失敗和個人感受只是作為人的一部分。 事奉人生階段中失敗的價值在那裡?失敗是改變和成長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兩三次失敗,領導者永遠不必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調整自己的身份,或發展他們的同理心。失敗可讓人對自己所經歷的挫折產生動力, 啓動深入反省的程序,並迫使重新評估自己的觀點。 領導者缺乏同理心是常見的現象,可幸增加同理心是失敗後的常見副產品。 圖繪揚州教案現場 一個人沒有食物能活四十天,沒有水能活三天,沒有空氣能活八分鐘,但是如果沒有希望,是一刻都活不下去的。面對種種的困難、挫敗、挑戰,戴德生曾說:「我的道路絕非易事。 我在耶穌裡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快樂,我很確定祂不會讓我們失望; 但從宣教開始以來,我們從未如此完全地信靠神。」 在危機中燃燒自己的領導不是高明的領導,領導力的作用在於穩定局勢,所以領導者須得信靠神先穩定自己, 逆境中重燃希望,其後便能帶動團隊走出死蔭幽谷。 挫敗可以說是事奉人生階段中反復出現的主題,但吊詭的是如果作為領導者而從未遭遇挫敗,那麼你將永遠不會徹底成功。成功的最快方法乃是將失敗率提高一倍,這話你同意嗎?面對挫敗時,不要讓失敗將你定義為某一種人,不要找替罪羔羊,也不要把你的想法局限在事件本身而與自己無關。作為勤奮學習的領導者,你要檢查那導致失敗的原因或決定,要與你的上司、教練或其他值得信賴的同行者討論此事件,也要思考你將來會創意地做那些不一樣的事情,更要堅持那從上頭而來的神聖呼召。 跨文化宣教本來就是困難的,要帶領一個龐大的跨文化宣教團隊會更難!今天我們為戴德生及其家族五代人事奉神的榜樣感恩。 藉着戴德生宣教人生所經歷的種種,提醒我們正是這些挫敗性歷練和無偽性跨越的整合,才能栽培、促進、發揮宣教領導力,使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服侍神, 以福音真理引導萬國萬民歸向主耶穌基督。

LEA MÁS »

Reflection on Mission Leadership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Back to Publications Reflection on Mission Leadership BY Rev. Dr. Francis Tam Executive Director, CCCOWE Canada Undoubtedly, Hudson Taylor (1832-1905) is one of the most familiar names in Christian mission

LEA MÁS »

這些算什麼呢?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這些算什麼呢? 羅素清 半克朗傳媒首席執行官 四卷福音書裡都有記載耶穌喂飽五千人的事。那餅那魚縱是再大,在那又餓又乏的人海面前,仍是微不足道的。約翰福音六章9節中,安得烈問耶穌:「這些[餅和魚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希臘語ταῦτα τί ἐστιν,直譯作「這些」 「什麼」「算」)?」半克朗傳媒(Half Crown Media)受命擔起《戴德生傳》影片的製作重任。每當看著連我在內的這支團隊,我也常有同樣的疑惑: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這些算什麼呢?」 戴德生也曾有感「喂飽眾人」的神跡,提筆寫道: 門徒的五餅二魚,獻上給主,蒙他祝福了,就足以供應眾人所需。這餅這魚於分發之際就得了加增,及至眾人都吃飽了,還餘剩十二籃的零碎。 思想戴氏上述感悟時,我便想起2022年8月,由加拿大華福(CCCOWE Canada)、加拿大海外基督使團(OMF Canada)和半克朗傳媒聯合舉辦的宣教大會。大會分為中英文兩個板塊,主題互為關聯。中文板塊的主題為《突破、傳承、回饋——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其中三個關鍵字分別反映了戴氏的工作從始至今的三個歷史及影響階段:將福音帶給十九世紀的中國,是謂「突破」;將大使命交棒中國本土教會,是謂「傳承」;我們效法戴氏及一眾先輩投身宣教,是謂 「回饋」,亦即回應。而主題名為《重返前沿——廿一世紀宣教前線再發現》(Back to the Frontier: Rediscovering the Frontlines of Missions in the 21st Century)的大會英文板塊,則旨在進深探討我們今日的回應。正如戴氏曾將福音帶至昔日被遺忘的宣教前線——中國內地,今時的我們也應探尋新的前線。 戴氏事工的三個歷史階段也相應體現在「喂飽五千人」的故事中。啟始性的突破源自一個簡單的動作,即獻上我們所有的,邁出信心的一小步。 突破 我們所有的若是不多又牽繫生存,那便很難割捨。儘管頭腦明知神能行奇事,心卻常被不安全感、疑慮和不信攔阻。加之若以為憑我們這點帶不來任何改變——「這些算什麼呢」,要獻出來就更加不易了。然而我們的生命和資源好似那五餅二魚,一旦交在神的手中,就必被大大使用。

LEA MÁS »

What Are These?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Back to Publications What are these? BY Soo Loh CEO, Half Crown Media All four gospels include the story of Jesus feeding the five thousand. No matter how we might

LEA MÁS »

戴德生傳——從電影到宣教門訓浪潮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戴德生傳——從電影到宣教門訓浪潮 馮鄭珍妮醫生 半克朗媒體董事會主席 戴德生傳——從電影到宣教門訓浪潮 馮鄭珍妮醫生 半克朗媒體董事會主席 一百九十年前,在英國約克郡一個小鎮巴恩斯利,住了一對年輕夫婦戴雅各,他們在熱鬧的市集開藥房,並定期到約克郡鄉下傳道。他們一起讀關於中國的書,對中國人的福音需要產生了負擔,在禱告中許願:主若賜他們一個兒子,他們願將之獻上。神果然賜他們長子德生。 戴德生自幼在敬虔的家庭中成長,一讀再讀巴彼得的書《中國與中國人》,七歲就立志到中國去傳道。青少年期的戴德生經歷信仰考驗,內心對基督教信仰充滿懷疑和抗拒。他媽媽和妹妹為他逼切禱告。在他十七生日後不久,他讀到一份福音單張,被其中的一句話「基督所成就的救贖之工」打動,跪下接受救恩,並委身事奉神。 巴恩斯利街景 神透過文字改變了戴雅各和戴德生的生命,也透過他們改變了千萬中國人的生命。不單如此,戴德生的生命故事,記錄成文字,在過去百多年影響了千百人投身宣教。 故事,不論是口述或筆錄,圖像或影音,都能撼動人的心靈,催促人把認知化為行動。 2012年,使團籌備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150周年紀念時,有人提出拍一部新的戴德生記錄片,不是要高舉我們的創辨人,而是以他的生命故事,述說神如何使用一個平凡的生命,成就奇妙的工作,激勵年輕的一代委身信靠神,在職場,在教會,在宣教工場,被神使用。 經過諮詢禱告,使團領袖認同這是一件美事,應當謹慎思想策劃。同時,領袖認定使團不能分心,放下佈道植堂的服侍,去投入電影制作,於是特別成立了一個非牟利機構,半克朗媒體專責籌劃戴德生傳電影的制作及發行。 巴彼得的書《中國與中國人》 半克朗的首要任務是寫一個合適的劇本,展現戴德生的真實面貌和他所愛、所信靠、所事奉的神。經過五個劇作家多番的嘗試,我們終於在2020年底,完成了劇本寫作的巨大工程。 在這十年中,一次又一次,花了半年、一年寫成的劇本,呈現的戴德生缺乏屬靈生命的活力,看不見他生命中的掙扎,和他對神的信靠。這樣的劇本不能反影出生命的主對他是何等寶貴、何等重要。結果,我們只能忍痛拒絕這些劇本,回到神面前求問,現在怎樣辦,如何走下去呢? 每一次,神都為我們開一扇新的門:一筆奉獻、一個電影專才、一個新的寫作方向。神一再讓我們知道,祂仍然帶領這計畫向前,我們自然也不敢退卻。 兩年前,神帶領一位滿有才華和經驗的基督徒影片制作人畢艾倫Aaron Burns,協助我們電影的籌備和劇本的寫作,藉劇作家麥馬太的文筆,讓我們達到一個感人的劇本,細膩的描繪戴德生和馬利亞之間的愛,他們在中國朋友中經歷的愛,和神在他們身上不離不棄的愛,並且中國教會如何在神的愛中建立成長。 這電影計畫的目標不只是拍攝一部感人的電影,而是讓觀眾的生命得到改變,未信主的追尋那改變人生命的神,信主的求問神在他們生命中的旨意,像戴德生和馬利亞一樣,全然委身信靠,以捨己的生命影響在近處,在遠方的人。 邊亞倫帶領將歷史事件插進故事架構中的討論。 一百九十年前,在英國約克郡一個小鎮巴恩斯利,住了一對年輕夫婦戴雅各,他們在熱鬧的市集開藥房,並定期到約克郡鄉下傳道。他們一起讀關於中國的書,對中國人的福音需要產生了負擔,在禱告中許願:主若賜他們一個兒子,他們願將之獻上。神果然賜他們長子德生。 戴德生自幼在敬虔的家庭中成長,一讀再讀巴彼得的書《中國與中國人》,七歲就立志到中國去傳道。青少年期的戴德生經歷信仰考驗,內心對基督教信仰充滿懷疑和抗拒。他媽媽和妹妹為他逼切禱告。在他十七生日後不久,他讀到一份福音單張,被其中的一句話「基督所成就的救贖之工」打動,跪下接受救恩,並委身事奉神。 神透過文字改變了戴雅各和戴德生的生命,也透過他們改變了千萬中國人的生命。不單如此,戴德生的生命故事,記錄成文字,在過去百多年影響了千百人投身宣教。 故事,不論是口述或筆錄,圖像或影音,都能撼動人的心靈,催促人把認知化為行動。 2012年,使團籌備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150周年紀念時,有人提出拍一部新的戴德生記錄片,不是要高舉我們的創辨人,而是以他的生命故事,述說神如何使用一個平凡的生命,成就奇妙的工作,激勵年輕的一代委身信靠神,在職場,在教會,在宣教工場,被神使用。 經過諮詢禱告,使團領袖認同這是一件美事,應當謹慎思想策劃。同時,領袖認定使團不能分心,放下佈道植堂的服侍,去投入電影制作,於是特別成立了一個非牟利機構,半克朗媒體專責籌劃戴德生傳電影的制作及發行。 半克朗的首要任務是寫一個合適的劇本,展現戴德生的真實面貌和他所愛、所信靠、所事奉的神。經過五個劇作家多番的嘗試,我們終於在2020年底,完成了劇本寫作的巨大工程。 在這十年中,一次又一次,花了半年、一年寫成的劇本,呈現的戴德生缺乏屬靈生命的活力,看不見他生命中的掙扎,和他對神的信靠。這樣的劇本不能反影出生命的主對他是何等寶貴、何等重要。結果,我們只能忍痛拒絕這些劇本,回到神面前求問,現在怎樣辦,如何走下去呢? 每一次,神都為我們開一扇新的門:一筆奉獻、一個電影專才、一個新的寫作方向。神一再讓我們知道,祂仍然帶領這計畫向前,我們自然也不敢退卻。

LEA MÁS »

From Movie to Movement – The Hudson Taylor Movie Project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Back to Publications From Movie to Movement – The Hudson Taylor Movie Project BY Dr. Jennie Fung Half Crown Media Board Chairperson From Movie to Movement – The Hudson Taylor Movie

LEA MÁS »

埋身中國,歸屬基督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埋身中國,歸屬基督 戴繼宗牧師博士 – 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第五代孫 「埋身中國,歸屬基督」,這是戴德生的岳父台約爾在澳門臨終留下的遺言。台家在今天的西馬和新加坡服事海外華人17年。1843年台約爾在香港出席宣教士會議,結束後前往廣州,不幸感染熱病,1843年10月24日逝世於澳門。臨終時他心中最熱切的盼望,依然是福音遍傳中國。 當我們得知在中國鎮江發現了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墳墓時,心中隨即浮現出台約爾這句遺言。戴德生和台約爾一樣心懷中國人,且為「每月百萬華人」未曾聽聞福音即步入滅亡而憂傷。1870年瑪莉亞過世後,戴德生繼續在中國事奉了35年。1905年6月3日,結束了一個多月的巡視後,戴德生「在中國的中心(湖南長沙)回到了神的心中」,安葬在鎮江西僑公墓瑪莉亞的墓旁。 1983年,戴氏家族一行11人拜訪鎮江,尋找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墓地。因為兩人過世多年,公安局建議我們去當時的鎮江博物館尋找線索。我們留下一本戴德生的傳記和幾張戴家墳墓的老照片,便離開了鎮江,哪知到了1986年,因著鎮江福音堂胡士輝牧師鍥而不捨的努力,就在同一間博物館裡,奇蹟般地找到了戴德生墓碑的六塊殘片!當地教會承擔了保管之責,眾多來自中國、韓國、新馬及北美的基督徒,陸續前來瞻仰這墓碑。 2012年,一位台灣商人在揚州一間古董店發現了瑪莉亞的墓碑殘塊。這位黃先生不是基督徒,也從未聽聞戴德生和瑪莉亞,但是他有感動買下那塊殘碑,然後透過網路確認了墓碑主人的身份。他跟戴家聯絡,並慷慨地將殘碑捐給戴家。就這樣,瑪莉亞的殘碑回到了戴德生的墓碑旁。 2013年,再次出乎意外,我們接獲鎮江當局的電話通知:土地開發商在西僑公墓原址挖掘出一塊中文墓碑,以及疑似兩人的墓塚。經考證後得以確認,那裡確確實實就是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墳墓!! 接下來該怎麼做呢?戴家後人、鎮江市政府、福音堂教牧同工幾經協商,決定將兩人的遺骸及墓碑遷至鎮江新建的教堂,當受邀為這教堂命名時,我們想到彼得前書2:9-10的話「要宣揚祂的美德」,故命名為「宣德堂」。大家決定將初始藍圖上一座六十米高的鐘樓,改稱「德生樓」,新設計中,還包括介紹兩人生平、內地會事工發展,以及鎮江教會史的陳列室。 德生樓能出現在今天的中國,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這個紀念館提醒我們面前那「未完成的使命」,激勵耶穌的跟隨者重新委身,接過宣教的接力棒!正如戴德生曾說道:「這樣的救主,我們為祂所說的,會嫌太多嗎?」 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墓碑 祖孫三代尋根於鎮江,戴德生的墓碑 Facebook Twitter Email 下載中文宣傳海報

LEA MÁS »

By our graves let China be won for Christ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Back to Publications By our graves let China be won for Christ BY Rev. Dr. James Hudson Taylor IVGreat-grandson of Hudson Taylor, Founder of CIM There were the words of Samuel

LEA MÁS »

戴德生的信念對今天的啟迪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戴德生的信念對今天的啟迪 馮浩鎏醫生 海外基督使團國際總主任 戴德生最為人所稱道的一個方面,即是他那些清晰、堅定的信念。這些信念異常強烈,以至於我相信,即便是活在內地會創立157年後的今天,他仍會加以秉持。然而這些信念並不專屬於戴德生,也同樣值得今時我們的重視,因它們乃是源於神頒給普世教會,頒給每一位神國子民的命令。重新審視戴德生的信念,將有助於我們在個人及集體層面反思神如何呼召他的當代子民。 對於失喪靈魂的熱心 當戴德生首次抵達上海時,年僅21歲的他見到中國內地被教會所忽視,就大為震驚。當時的中國雖已有數間教堂,卻悉數設在上海等五個條約商埠內。瞭解到實際情況的戴德生,裡面就生出一股火熱,誓把福音帶出通商口岸,帶向整個中國。他深信福音是給每個人的,神必不容有如此衆多的人接觸不到福音。對於失喪的靈魂,戴德生大發熱心。 1860年,戴德生染病臥床不起,不得已而返回英國。接下來的數年間,神引領著他寫成並出版了《中國屬靈需要的呼聲》一書。該書旨在向英國公眾發出呼籲,促成向全中國傳福音的事業。戴德生認為,僅僅認清中國的需要是不夠的,行動刻不容緩。他在該書中寫道: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深信,這些呈到你們面前的嚴峻事實,必已喚起你們心中誠摯的禱告——主啊,為了人都尊你的名為聖,為了你的國降臨,為了你的旨意行在中國,你要我做些什麼? 戴德生不肯接受中國內地之屬靈需要被長期忽視的現狀。正是這種不妥協,這種對教會宣教表現的不滿,促成了內地會的驚人發展,僅在短短25年間,就將福音在內地傳開了。 我們因而該自問,哪裡才是今日的福音前線?哪些失喪的靈魂被忽略、被邊緣、被遺忘了?哪些現狀已經被我們默認接受,縱有礙于神國擴展也不能質疑和改變?別于戴德生的時代,如今的「前線」可能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但於任何一個社會中,總存在切盼福音的失喪靈魂。 9個未傳福音的省份 藉禱告倚靠神和他的信實 在為踏上禾場做預備的日子裡,戴德生曾慣常于周日去污水邊(Drainside)這地方的貧民區開展福音事工。某次有個窮苦人找到他,請他去家裡為自己那恐怕活不過當晚的妻子禱告,戴德生就答應了。在路上,那人說起自己身無分文,全家也都斷了糧。戴德生當時僅有一枚半克朗硬幣,給出去,明天的飯食便沒了著落。於是他一邊走一邊心說,身上帶著的要是散錢就好了,那樣他肯定願意把大半都分給那人。經過一路的心理掙扎,他仍沒打算把僅有的半克朗贈與那人。及至到了那人的家,他就開始為那人的妻子禱告。剛說到「我們在天上的父」時,一股深重的痛苦及罪咎感擊中了他——嘴上要別人信靠一位慈愛慷慨的父,自己卻不肯在錢的事上信靠神——他的虛偽在神面前無所遁形。既聽見神明確的指示,戴德生就把僅有的半克朗給了那窮苦的人。 就是在那時候,他明白了藉禱告倚靠神之信實的重要性。當晚回到家中,戴德生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心裡同[我的]口袋一樣輕」。他把錢交在神的手裡,相信主必按時償還他的投資。但隨後發生的事仍出乎他的意料。次日一早他即收到一個未具名信封,內有半沙弗林(half-sovereign),價值是他前一晚贈人的半克朗的四倍。戴德生後來寫道:「我們要的不是一顆偉大的信心,而是一位偉大的神……不必懷疑,按神的方法做神的工作,斷然不會缺少神的供應。」 然而戴德生不止在經濟或物質需要上倚靠神。內地會壯大之迅猛,新工人來源之廣泛,常為人所津津樂道。擱在今天,人就會聯想到行銷、傳播和外聯等動員工作的得力表現。這些做法無可厚非,但內地會的壯大不仰賴它們,而是全然倚仗恒切的禱告。1875年,戴德生求神賜下十八名工人,神應允了;1886年是一百名,神也應允了;更驚人的成績出現在戴德生的繼任者何斯德(D. E. Hoste)擔任內地會領袖的任內。在反基督教運動如火如荼的1929年,內地會發出禱告的呼籲,求神賜下兩百名新工人。當基督徒在中國飽受逼迫,受難者數以千計的那個年代,內地會不僅不肯撤出中國,更為著增長禱告。而神也再次應允,三年未到便打發了203名新工人進入禾場。何斯德活出了他從戴德生那裡所學到的,就是單單藉著禱告,靠神感動人來成事。 今天的我們,有否藉禱告倚靠神的信實呢?我們是全心全意地信他必有供應,還是半信半疑地猜他未必供應呢?這不是在提倡心血來潮、不負責任,想到什麼做什麼的行動模式。但我們信靠神必以禱告為基礎。我們當傾聽神的引導;聽見了,又要順服地跟從。為著我們自己,為著他的大使命,神正把哪些禱告的感動放在我們裡面? 宣教實踐的創新 戴德生擁抱中國文化的事蹟廣為人知。自內地會創辦以來,中國化一直是其核心方針之一。戴德生曾寫道: 在所有與罪無關的事上,讓我們向中國人看齊,好讓他們能夠得著主。我們要換上他們的服裝,學習他們的語言,效法他們的習慣,並在健康許可的情形下吃用他們的飲食。我們要住在他們的房子裡,不改換房子的外觀……除非衛生需要,屋內的陳設也保持下來…… 在那個年代,叫英國人過這樣的生活,簡直聞所未聞。但戴德生鮮少被其時的文化常例所束縛。他篤信有必要對宣教實踐進行創新,但凡有利於神國的就該嘗試,哪怕前人沒有這麼做的。於是為了贏得中國人的心,他就捨棄了原本的文化和生活,又拾起了中國人的。 1875年以前的中國禾場上沒有單身女性工人,是戴德生把第一批差往陝西去賑濟饑荒。瓦萊利亞‧格里菲斯師母(Valerie Griffiths)寫道,將單身女性同等於單身男性地差入禾場,是戴德生所決定的眾多方針裡最激進的一條,令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倍感震驚。然而戴德生要把福音傳給全體中國人,其中近半都是婦女。為了讓福音觸及中國婦女的心,他就差派女人去服事女人。 1866年,戴德生率蘭茂密爾團隊(The Lammermuir Party)乘同名船隻抵達中國。隊伍成員大多不是有學問的人,而是鐵匠、木匠、石匠一類的平民。這樣的人通常不大可能被差上禾場。但戴德生曾照著歷代志上廿八章21節的話,求神為著中國預備一批「有技能而甘心自願」(參《呂振中譯本》)的工人。戴德生知道,神既預備了這些資質平常的工人,就必使用他們,又不容文化常例攔阻他們。 今天,有哪些文化上、禾場上的規範及常例,是我們不加批判就接受的?我們有否為拓展神的國度而嘗試一切,又有否為服事人的需要而探索新的、非常規的宣教實踐?這不是在推崇刻意的特立獨行。但就像戴德生在他的時代所做的那樣,我們不要不敢重新檢視老的方法並提出質疑,同時順應神及現實處境的引導,對其加以創新。 蘭茂密爾團隊 大使命中的廣泛合作

LEA MÁS »

Publicaciones

PUBLICATIONS 文章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SHORT STORIES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VIEW IN ENGLISH

LEA MÁ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