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再思宣教領導力

譚文鈞牧師博士
世界華福加拿大聯區總幹事

毫無疑問,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 是基督教宣教史上最令人熟悉的名字之一。 雖然他不是中國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但他是最大膽、最具創新精神的傳教士之一。 在清朝末年,儘管經歷了許多個人悲劇和在中國傳道的種種困難,他還是在艱辛努力中建立了中國內地會,以願意摒棄西方傳統,融入中國的文化生活,成功地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到中國人民。盼從戴德生非凡成果背後所經歷的挫折和失敗,簡略思考如何能在逆境中培育宣教領導力。

領導力發展是包括從人生不同的階段和歷練中學習,在宣教事奉上更為重要。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精意,但在創新的宣教領導上可以說是必然會面對的現實。失敗是一位偉大的老師,最優秀的屬靈領導者會經歷事奉人生的挫折,並從中吸取教訓,走出悲傷並整合從個人失敗和悲劇中所學到的。透過多樣性和逆境的結合,與個人和服侍神經驗的交叉,實質上推動了領導力的學習和成長。然而,事奉人生不同的段落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成為有效領導者所需的知識?

瑪莉亞在鎮江的墓碑,墓碑上刻著她與四個早夭兒女的名字

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英國,戴德生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結婚。 1872年全家回中國。1876年,清政府被迫簽訂《煙台條約》。這成為戴德生和內地會的一些好消息,傳教工作現在在中國是合法的。戴德生和他的傳教士團隊把握時機而深入中國的心臟地帶,沿途建立了很多傳教站。由於妻子在英國的推動,英國傳教士很快就成群結隊地來到中國。之後,中國內地會的宣教事工不斷擴大,建立很多福音基址及新教堂。後來,美國傳教士也紛紛的加入了戴德生在中國宣教事奉的行列。

要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從人生的逆境中脫穎而出,成為更聰明、更有效的領導者,而另一些人則不然,我們需要了解人們在面對新處境時的學習思維。

首先要明白的是,失敗給了我們第二次學習的機會。任何形式的失敗總會告訴我們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亦給予了應有的注意力,但如果一個人繼續保持平淡和缺乏反應,這表明可能不知道所應該需要知道的事情。不幸的是,許多人沒有利用這第二次學習的機會,作出審時度勢且具適切性的反思回應,能翻轉局勢的策略性行動自然欠奉。

其次,當一個人面對挫敗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震驚,承認自己搞砸了,感覺別人不喜歡你,或者沒有達到自己或別人的期望。 隨之而來的反應便是憤怒,對事情沒有按計劃進行而生氣發怒。之後便會拒絕,將事件歸咎於某人或某事,並排斥信息及不接納自己在導致事件發生的角色。最後的反應只能接受,坦承自己的脆弱,無奈承認失敗和個人感受只是作為人的一部分。

事奉人生階段中失敗的價值在那裡?失敗是改變和成長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兩三次失敗,領導者永遠不必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調整自己的身份,或發展他們的同理心。失敗可讓人對自己所經歷的挫折產生動力, 啓動深入反省的程序,並迫使重新評估自己的觀點。 領導者缺乏同理心是常見的現象,可幸增加同理心是失敗後的常見副產品。

圖繪揚州教案現場

一個人沒有食物能活四十天,沒有水能活三天,沒有空氣能活八分鐘,但是如果沒有希望,是一刻都活不下去的。面對種種的困難、挫敗、挑戰,戴德生曾說:「我的道路絕非易事。 我在耶穌裡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快樂,我很確定祂不會讓我們失望; 但從宣教開始以來,我們從未如此完全地信靠神。」 在危機中燃燒自己的領導不是高明的領導,領導力的作用在於穩定局勢,所以領導者須得信靠神先穩定自己, 逆境中重燃希望,其後便能帶動團隊走出死蔭幽谷。

挫敗可以說是事奉人生階段中反復出現的主題,但吊詭的是如果作為領導者而從未遭遇挫敗,那麼你將永遠不會徹底成功。成功的最快方法乃是將失敗率提高一倍,這話你同意嗎?面對挫敗時,不要讓失敗將你定義為某一種人,不要找替罪羔羊,也不要把你的想法局限在事件本身而與自己無關。作為勤奮學習的領導者,你要檢查那導致失敗的原因或決定,要與你的上司、教練或其他值得信賴的同行者討論此事件,也要思考你將來會創意地做那些不一樣的事情,更要堅持那從上頭而來的神聖呼召。

跨文化宣教本來就是困難的,要帶領一個龐大的跨文化宣教團隊會更難!今天我們為戴德生及其家族五代人事奉神的榜樣感恩。 藉着戴德生宣教人生所經歷的種種,提醒我們正是這些挫敗性歷練和無偽性跨越的整合,才能栽培、促進、發揮宣教領導力,使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服侍神, 以福音真理引導萬國萬民歸向主耶穌基督。

何斯德(左),劍橋七傑之一,與中國友人路邊用鈑,他已完全融入當地生活
Facebook
Twit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