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ZH

再思宣教領導力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再思宣教領導力 譚文鈞牧師博士 世界華福加拿大聯區總幹事 毫無疑問,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 是基督教宣教史上最令人熟悉的名字之一。 雖然他不是中國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但他是最大膽、最具創新精神的傳教士之一。 在清朝末年,儘管經歷了許多個人悲劇和在中國傳道的種種困難,他還是在艱辛努力中建立了中國內地會,以願意摒棄西方傳統,融入中國的文化生活,成功地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到中國人民。盼從戴德生非凡成果背後所經歷的挫折和失敗,簡略思考如何能在逆境中培育宣教領導力。 領導力發展是包括從人生不同的階段和歷練中學習,在宣教事奉上更為重要。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精意,但在創新的宣教領導上可以說是必然會面對的現實。失敗是一位偉大的老師,最優秀的屬靈領導者會經歷事奉人生的挫折,並從中吸取教訓,走出悲傷並整合從個人失敗和悲劇中所學到的。透過多樣性和逆境的結合,與個人和服侍神經驗的交叉,實質上推動了領導力的學習和成長。然而,事奉人生不同的段落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成為有效領導者所需的知識? 瑪莉亞在鎮江的墓碑,墓碑上刻著她與四個早夭兒女的名字 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英國,戴德生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結婚。 1872年全家回中國。1876年,清政府被迫簽訂《煙台條約》。這成為戴德生和內地會的一些好消息,傳教工作現在在中國是合法的。戴德生和他的傳教士團隊把握時機而深入中國的心臟地帶,沿途建立了很多傳教站。由於妻子在英國的推動,英國傳教士很快就成群結隊地來到中國。之後,中國內地會的宣教事工不斷擴大,建立很多福音基址及新教堂。後來,美國傳教士也紛紛的加入了戴德生在中國宣教事奉的行列。 要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從人生的逆境中脫穎而出,成為更聰明、更有效的領導者,而另一些人則不然,我們需要了解人們在面對新處境時的學習思維。 首先要明白的是,失敗給了我們第二次學習的機會。任何形式的失敗總會告訴我們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亦給予了應有的注意力,但如果一個人繼續保持平淡和缺乏反應,這表明可能不知道所應該需要知道的事情。不幸的是,許多人沒有利用這第二次學習的機會,作出審時度勢且具適切性的反思回應,能翻轉局勢的策略性行動自然欠奉。 其次,當一個人面對挫敗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震驚,承認自己搞砸了,感覺別人不喜歡你,或者沒有達到自己或別人的期望。 隨之而來的反應便是憤怒,對事情沒有按計劃進行而生氣發怒。之後便會拒絕,將事件歸咎於某人或某事,並排斥信息及不接納自己在導致事件發生的角色。最後的反應只能接受,坦承自己的脆弱,無奈承認失敗和個人感受只是作為人的一部分。 事奉人生階段中失敗的價值在那裡?失敗是改變和成長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兩三次失敗,領導者永遠不必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調整自己的身份,或發展他們的同理心。失敗可讓人對自己所經歷的挫折產生動力, 啓動深入反省的程序,並迫使重新評估自己的觀點。 領導者缺乏同理心是常見的現象,可幸增加同理心是失敗後的常見副產品。 圖繪揚州教案現場 一個人沒有食物能活四十天,沒有水能活三天,沒有空氣能活八分鐘,但是如果沒有希望,是一刻都活不下去的。面對種種的困難、挫敗、挑戰,戴德生曾說:「我的道路絕非易事。 我在耶穌裡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快樂,我很確定祂不會讓我們失望; 但從宣教開始以來,我們從未如此完全地信靠神。」 在危機中燃燒自己的領導不是高明的領導,領導力的作用在於穩定局勢,所以領導者須得信靠神先穩定自己, 逆境中重燃希望,其後便能帶動團隊走出死蔭幽谷。 挫敗可以說是事奉人生階段中反復出現的主題,但吊詭的是如果作為領導者而從未遭遇挫敗,那麼你將永遠不會徹底成功。成功的最快方法乃是將失敗率提高一倍,這話你同意嗎?面對挫敗時,不要讓失敗將你定義為某一種人,不要找替罪羔羊,也不要把你的想法局限在事件本身而與自己無關。作為勤奮學習的領導者,你要檢查那導致失敗的原因或決定,要與你的上司、教練或其他值得信賴的同行者討論此事件,也要思考你將來會創意地做那些不一樣的事情,更要堅持那從上頭而來的神聖呼召。 跨文化宣教本來就是困難的,要帶領一個龐大的跨文化宣教團隊會更難!今天我們為戴德生及其家族五代人事奉神的榜樣感恩。 藉着戴德生宣教人生所經歷的種種,提醒我們正是這些挫敗性歷練和無偽性跨越的整合,才能栽培、促進、發揮宣教領導力,使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服侍神, 以福音真理引導萬國萬民歸向主耶穌基督。

Read More »

這些算什麼呢?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這些算什麼呢? 羅素清 半克朗傳媒首席執行官 四卷福音書裡都有記載耶穌喂飽五千人的事。那餅那魚縱是再大,在那又餓又乏的人海面前,仍是微不足道的。約翰福音六章9節中,安得烈問耶穌:「這些[餅和魚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希臘語ταῦτα τί ἐστιν,直譯作「這些」 「什麼」「算」)?」半克朗傳媒(Half Crown Media)受命擔起《戴德生傳》影片的製作重任。每當看著連我在內的這支團隊,我也常有同樣的疑惑: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這些算什麼呢?」 戴德生也曾有感「喂飽眾人」的神跡,提筆寫道: 門徒的五餅二魚,獻上給主,蒙他祝福了,就足以供應眾人所需。這餅這魚於分發之際就得了加增,及至眾人都吃飽了,還餘剩十二籃的零碎。 思想戴氏上述感悟時,我便想起2022年8月,由加拿大華福(CCCOWE Canada)、加拿大海外基督使團(OMF Canada)和半克朗傳媒聯合舉辦的宣教大會。大會分為中英文兩個板塊,主題互為關聯。中文板塊的主題為《突破、傳承、回饋——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其中三個關鍵字分別反映了戴氏的工作從始至今的三個歷史及影響階段:將福音帶給十九世紀的中國,是謂「突破」;將大使命交棒中國本土教會,是謂「傳承」;我們效法戴氏及一眾先輩投身宣教,是謂 「回饋」,亦即回應。而主題名為《重返前沿——廿一世紀宣教前線再發現》(Back to the Frontier: Rediscovering the Frontlines of Missions in the 21st Century)的大會英文板塊,則旨在進深探討我們今日的回應。正如戴氏曾將福音帶至昔日被遺忘的宣教前線——中國內地,今時的我們也應探尋新的前線。 戴氏事工的三個歷史階段也相應體現在「喂飽五千人」的故事中。啟始性的突破源自一個簡單的動作,即獻上我們所有的,邁出信心的一小步。 突破 我們所有的若是不多又牽繫生存,那便很難割捨。儘管頭腦明知神能行奇事,心卻常被不安全感、疑慮和不信攔阻。加之若以為憑我們這點帶不來任何改變——「這些算什麼呢」,要獻出來就更加不易了。然而我們的生命和資源好似那五餅二魚,一旦交在神的手中,就必被大大使用。

Read More »

前言

Breakthrough, Legacy, Response: Refocusing on Hudson Taylor 突破 , 傳承 , 回饋 — 顧往瞻來聚焦戴德生 VIEW IN ENGLISH | 中文 返回文章目錄 前言 陳榮基牧師博士 曾任OMF駐日開荒植堂宣教士 一生在基督裏的戴德生(1832-1905) 當代宣教史學家禢嘉路得(Ruth Tucker)對戴德生推崇備至,她在《宣教披荊斬棘史》中說:自使徒保羅以後,能夠心懷廣大異象,而又按部就班,將福音普傳如此廣袤疆域的人,十九世紀以來,首推戴德生為第一人。(158頁) 他是英國人,生於約克郡,從曾祖父起,都是循道會會友,所以自幼就生長在受十八世紀靈性復興運動影響的家庭中。戴德生的父母在他未出生以前便禱告,若生男孩,答應將他獻上遠赴中國作宣教士,但他們一直守口如瓶,等到他自動前往中國宣教多年之後,才將此願望告訴他。 戴德生父母對他管教甚嚴,他自幼體弱,十三歲時曾輟學,十七歲歸主,將全生獻上,並深信蒙召前往中國宣教。他獻身後,便開始準備一切。1849到1853期間努力學醫,鍛煉身體,並到倫敦最髒亂地區佈道。生活起居刻意放棄一切享受,學習完全信靠上帝。十九歲時,撒但卻藉他所愛的女朋友來阻止他,要他在中國與愛人之間任擇其一。戴德生痛苦極了,雖訂婚兩次,靠着主愛的激勵,他選擇了神的旨意。他犧牲了愛人,卻得着了基督。 戴德生從此獻身中國宣教達半世紀之久,他始終都與中國人生活在一起,穿長袍、蓄過長辮,更遍歷沿岸各鄉各鎮傳福音。1865年創立中國內地會,在英國及美加澳歐等地,掀起投身中國宣教的狂潮,到他息勞歸主時,已有八百多位宣教士來到中國,成為當日福音廣傳中國的一股中堅力量! 當他葬於江蘇省鎮江楊子江畔,元配與四名子女墳塋旁,墓碑上刻着”A Man in Christ”(在基督.裏的人),雖斯人已遠,但他對基督與中國人的熱愛卻永繫人思! 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 中國內地會的原則及政策,大都是從戴德生開創當初所宣佈,以及後來歷史所形成,可概括為如下數端: 1. 宣教士的資格 宣教士必須是蒙召獻身的福音派基督徒,對整個中國屬靈的迫切需耍有清楚的異象,對神有單純的信靠,赴華宣教,沒有固定的薪水,在文化認同上要儘量同華人一樣生活吃苦。所以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內地會宣教士大都穿華服及住民房。單身女宣教士也不受歧視。至於教育程度及是否已經按立,並不苛求,並非至要。所以他們當中,有大學還未畢業的,也有劍橋七傑等精英階層。也不限於宗派或國別,所以是超宗派的,超國籍的。不過凡屬同宗派的,皆派往同一省或縣去事奉,例如安立甘宗的宣教士都一同派往四川省事奉。戴氏與各差會合作而不相競爭。 2. 經濟的來源及支配 內地會屬於信心差會,並沒有任何宗派背景或基金支持,完全藉着祈禱,憑着信徒自動捐獻來維持在中國的宣教,所以在聚會上不募捐或向人勸捐。捐款人收到記明日期和編號的收據,但捐款人的姓名從不公開發表。一切支出,照收入多少而分配用途,包括宣教士的薪資在內;且決不借款,或者負債。後來內地會事工逐漸發展,無論是人才及經濟二者皆來自歐美各主要國家的各大宗派教會及個別信徒。 3. 組織及行政的特色 內地會的總部與眾不同,不是設立在英國倫敦,而是設立在中國上海。所以其政策是因時因地而制宜。至於設立在倫敦的內地會委員會,只是發行中國匯報,以及不定期的會計報告等,並收納捐款或物品,且聯絡並派遣合格的宣教士前赴工場,或接待來往的宣教士等。在英美加澳歐等主要差派宣教士的國家,都設有咨詢委員會,作會長戴氏主持會務的顧問。戴氏仼會長,主持內地會行政,直到去世前五年退休。 4. 宣教的着重點 內地會至終的目的,是將福音儘快傳給全中國,而並不求於短期內得到最多的內地會教友。為求達到這目的,內地會在可能範圍內,先到一省的省會,或開荒佈道,或設立總站,着手耕耘,然後擴展到府、縣、鎮,由近及遠。內地會雖以傳福音為首任,但並不輕視教育及醫藥的重要性。不過他們只辦小學,而不着重中學;只開辦小型診所、醫院和戒毒所。而且從不失其以傳福音為主要的目的。 1866 年戴德生到處傳遞中國宣教異象。其中兩次聚會所用的海報 OMF與今日華人教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