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布莱顿的安慰

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心情忐忑地独自走在布莱顿海滩上。1859年,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从中国返回伦敦的家中。作为一名"身在伦敦的病号",戴氏和妻子一起整理资料并最终完成了《中国属灵需要的呼声》一书。在此过程中戴氏发现,在中国的宣教士于过去五年有所减少,且现有的宣教士全部驻扎在沿海的通商五口。反观中国内地,却有11省并无一名宣教士。

一想到每个月有一百万中国人未识耶稣基督而死,戴氏的心情就倍感沉重。他积极联系各宗派,但似乎没有人愿意在中国内地展开工作。“如果没人准备行动,这岂不是留个其他人的一个明白无误的机会么?”当这想法浮现在他脑海中时,他拿定了主意:"好吧,既然你看到了需要,为什么自己不去行动?你自己去中国内地吧!……你既蒙赐了祷告的能力,人手和资源就都会有的。"

然而,戴氏对于实际开创此等伟业的巨大责任感到畏惧,唯恐不能成功而伤害到众多随他同往中国的基督徒。他纠结这个问题已长达数周,几近睡不能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戴氏在六月的那一天来到了布莱顿海滩散心。就在那里,他猛然醒悟到,呼召他承担这项艰巨任务的若是神,其责任也在神而不在他。于是,他随即求神赐下"24名甘心能干的工人"随他前往中国内地。"纠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安和喜乐。我自觉好像可以飞上那座山......那晚我睡得很香!我太太告诉我布莱顿海滩有奇效,果不其然!"
两天后,戴氏回到伦敦,用10英镑和中国内地会(CIM)的名义开立了一个新的银行账户。CIM(现海外基督使团)就此诞生。

来源:A. J. Broomhall,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Hudson Taylor’s Life and Legacy Volume 1

今天的布莱顿海滨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X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