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事:布萊頓的安慰

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心情忐忑地獨自走在布萊頓海灘上。1859年,由於健康原因,他不得不從中國返回倫敦的家中。作為一名"身在倫敦的病號",戴氏和妻子一起整理資料並最終完成了《 中國屬靈需要的呼聲》一書。在此過程中戴氏發現,在中國的宣教士于過去五年有所減少,且現有的宣教士全部駐紮在沿海的通商五口。反觀中國內地,卻有11省並無一名宣教士。

一想到每個月有一百萬中國人未識耶穌基督而死,戴氏的心情就倍感沉重。他積極聯繫各宗派,但似乎沒有人願意在中國內地展開工作。“如果沒人準備行動,這豈不是留個其他人的一個明白無誤的機會麼?”當這想法浮現在他腦海中時,他拿定了主意:"好吧,既然你看到了需要,為什麼自己不去行動?你自己去中國內地吧!……你既蒙賜了禱告的能力,人手和資源就都會有的。"

然而,戴氏對於實際開創此等偉業的巨大責任感到畏懼,唯恐不能成功而傷害到眾多隨他同往中國的基督徒。他糾結這個問題已長達數周,幾近睡不能眠。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戴氏在六月的那一天來到了布萊頓海灘散心。就在那裡,他猛然醒悟到,呼召他承擔這項艱巨任務的若是神,其責任也在神而不在他。於是,他隨即求神賜下"24名甘心能幹的工人"隨他前往中國內地。"糾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安和喜樂。我自覺好像可以飛上那座山......那晚我睡得很香!我太太告訴我布萊頓海灘有奇效,果不其然!"
兩天後,戴氏回到倫敦,用10英鎊和中國內地會(CIM)的名義開立了一個新的銀行帳戶。CIM(現海外基督使團)就此誕生。

來源: A. J. Broomhall,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Hudson Taylor’s Life and Legacy Volume 1

今天的布萊頓海濱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X
Share on LinkedIn